重庆刘仕雄养蛋鸡的“经济学”
别人养蛋鸡,把鸡栏补得满满的。他养蛋鸡,却留下了近一半的鸡栏空着,而且当别的鸡场在大量补栏时,他却“按兵不动”,选择最佳的“窗口期”后再出手。
“这是我从蛋鸡场里悟出的‘经济学’。”近日,嘉多喜蛋鸡养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刘仕雄跟记者聊起自己的理念来头头是道,“用经济学的头脑搞农业少吃亏。”
饲养员正在巡视养鸡场。 |
闷头养鸡亏了500万元
2011年,刘仕雄带着上千万元的资金,从重庆主城区来到綦江区永城镇,与当地的24户村民一起,组建起这家蛋鸡养殖股份合作社,村民用流转土地的租金入股,由他投资,建一座存栏20万只的机械化蛋鸡养殖场。
2012年,鸡场建好,他闷着头,一股脑儿就把20万只鸡栏的鸡苗上齐,想迅速形成大的养殖规模。
没想到的是,20万只鸡苗同时上栏,连续两年遭遇禽流感,再加上市场出现问题,新建鸡场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共亏损了500万元。
“闷头养鸡,迎头给了我一闷棍。”他说,建养鸡场投资了1650万元,再加上第一次上鸡苗和饲养的饲料等,又投了五六百万元,把自己多年打拼的积累全都花光了。
找到失败原因从头再来
闷头养鸡虽然挨了“闷棍”,但他并没有灰心。因为,1600多万元的鸡场建设投资,不会就此打“水漂”,好好地利用起来,仍然能争取成功。
“在从头再来中,我反复寻找挨‘闷鸡’的原因。”刘仕雄说,“我用多年在市场上拼打的经验,对当时亏损的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失败的最大原因是跟风。
在进第一批鸡苗时,市场上的鸡蛋价格正处于高位,那时他认为需要尽快养起来赚钱。所以,就在短期内,把20万只鸡苗进齐。由于是同时进的鸡苗,生长期相同,当鸡开始产蛋时,密度过大,又遇上禽流感高发期,导致疫情严重,损失惨重。
除疫情外,当时跟风进的鸡苗成长为蛋鸡投产时,市场价格又大幅下跌,因而,所产的蛋,除去成本,也难以赚钱。
“把失败的原因找到后,我对从头再来充满信心,从进鸡苗的时机把握,到饲养成本的控制、补栏的密度等,都进行了调整。”他说。
蛋鸡饲养里也有“经济学”
今年4月,养鸡场里的蛋鸡按常规淘汰部分后,应该进行补栏。可当刘仕雄对全市、甚至周边省份鸡苗孵化场销售情况进行了解后,他果断地作出决定:把补栏推迟到7月。
为啥要推迟到7月才补栏?
刘仕雄说,从鸡苗孵化场了解的信息显示,4月份补栏的鸡场太多,如果跟风上去,会撞上产蛋的高峰期,供过于求,必然会遭遇蛋价下跌期。而推迟到7月,刚好可躲过这一波高峰期,不会因价格下跌而受损失。
“如何才能预测到鸡蛋上市的高峰期呢?”记者问道。
他笑了笑说,这里面有最简单的经济学规律。
比如,对存栏的密度,就有严格的控制,虽然当时是按20万只的规模建的,但现在实际存栏减少了近一半。虽然存栏减少,但由于密度小了,弱质蛋鸡也少了,产蛋率反而高了,效益也大幅提升;在饲料选择上,绝对挑选没有霉变的优质玉米等原料。原料好了,营养能够满足鸡生长的需要,也不会坏鸡的肠胃,减少疫情,又能增加效益。
“自从把经济学相关原理和规律引入到蛋鸡养殖中后,从2014年开始,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都有盈利。”刘仕雄说。
【记者感言】
现代农业要活用经济学
一位养鸡人,大谈经济学,会不会有小脚穿大鞋的感觉?
看看刘仕雄就知道,无论市场千变万化,他都能稳坐赚钱的“钓鱼台”,全靠这双鞋。
从蛋鸡场里体现出来的“经济学”中,说明农业企业在经营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不能闷着头搞产品,要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赶上一个价格的“黄金期”;要思考如何提高投入产出率,获取最高的效益。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对市场变化了如指掌。以刘仕雄为例,他除了关注养鸡场里的鸡外,更多的是在关注全国鸡蛋市场的变化,并从中找到市场变化的规律,为何时补栏,何时淘汰蛋鸡,找到最佳的“窗口期”。
现代农业的这门大学问,不是单从书本上就能学到的,要活用经济学,在实践中去学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