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生猪

河南淮阳城关镇金庄村任国和捏泥泥狗年入15万

河南省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是一个拥有700余户人家的村庄,村民们依靠一项被誉为中国文化“活化石”的民间手艺——捏制泥泥狗,每年获益近千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六岁学捏“小泥鳖”一捏就是62年
 
距离太昊陵约5公里的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泥泥狗专业村,全村3200多人中有2800多人会做泥泥狗。现年68岁的任国和老人就是“泥泥狗”民间文化传承人之一,他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捏“小泥鳖”(“泥泥狗”的一种),如今已经捏了62年。
 
走进任国和老人的家中,就像走进了千奇百怪的物种世界,院子里、客厅里处处都摆放着制作完工的泥泥狗,各式各样的造型让人眼花缭乱,形态古朴、夸张并着以彩色进行点缀。
 
任国和指着满屋子的泥泥狗介绍说:“这些泥泥狗都是我数十年创作积攒下来的,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共分为生殖崇拜、图腾、传统吉祥物、女娲抟土造人、现代吉祥物、十二生肖、小花货七大系列800余种。每年我都会进行新的创作,将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断地创新。”

 

村民捏泥泥狗年入15万 用伏羲文化“点泥成金”

 

夏天,村民在集市售卖泥泥狗 资料图片

 

村民捏泥泥狗年入15万 用伏羲文化“点泥成金”

 

 

村民捏泥泥狗年入15万 用伏羲文化“点泥成金”

 

在金庄村,老老少少几乎都会制作泥泥狗

捏制技术都是祖辈口传心授
 
谈到泥泥狗手艺的传承,任国和回忆道:“淮阳泥泥狗属于民间艺术,艺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捏制技术基本都是艺人祖辈口传心授,凭感觉和记忆传授下来的。我还是小时候从爷爷口中知道,祖上世世代代都在传承这门手艺,怎么说也有上千年了。”
 
“捏制泥泥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含着艺人的经验和对伏羲文化的理解。”任国和边捏制边介绍,“比如捶泥,那是一点也不能偷懒,必须用大棒子反复地敲打,否则成品一经晾晒就会龟裂。还有这打孔,咱就从最简单的小泥鳖说起,用一根高粱秆扎孔的时候不能一通到底,必须两头扎,而且还需有角度,不然吹不响。”
 
“要说最能体现伏羲文化的,还数捏制和点画了,捏制的时候不能太逼真,必须要抽象,创作的基本造型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基本都是多种动物造型的集合体,越夸张越好。”任国和介绍,点画更为严苛,不能用毛笔点画,必须用削成斜面的高粱秆蘸色进行点画,而且只能以黑色打底,然后辅以红黄白绿蓝五色进行勾勒……勾花图纹时艺人都是凭借直觉和祖辈相传的感受勾勒,像马蹄纹、三角纹、锯齿纹都与远古陶彩纹理十分相似,这些都跟伏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吸引年轻人传承技艺
 
任国和老人不仅是“泥泥狗”民间文化传承人,而且在金庄当了20余年的村支书,成为“泥泥狗专业村”的领路人。
 
任国和说:“我是1982年当上村支书的,那时候刚从部队转业回来,1984年的时候,我就发动村民在村支部院子里建起了‘泥泥狗展览馆’,里面陈列有艺人照片、简历、擅长种类、泥泥狗代表作品。可惜后来毁坏了,没能保存下来,想起来都感到心痛,这是泥泥狗传承上的一大损失。”
 
2011年,任国和注册成立淮阳县金辉泥泥狗专业合作社,会员主要由该村泥泥狗制作艺术人员组成,目前已发展会员10余户126人。
 
谈起自己建立合作社,任国和感慨道:“现在泥泥狗的制作还是以中年人为主,泥泥狗技艺的传承面临比较大的断层。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摔泥巴’的真不多,都感觉枯燥乏味,说起来也不体面,我建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将泥泥狗这项民间艺术发展成一个文化产业,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这项技艺。”
 
任国和说,金庄村现在只有六十多户手工专业作坊,其他村的更少了。很多都是年前赶制一批,在庙会上进行售卖,制作的种类和方式大不如从前了,缺少创新。“现在庙会上售卖的泥泥狗就那几个种类,啥好卖就捏啥。”
 
怎么样才能传承呢?任国和认为,第一,下一代必须会做。第二,下代人不但会做,还要做大,要发展成专业组织,这才是传承。
 
村民靠捏“泥泥狗”盖起小洋楼
 
“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这是一首在淮阳县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民谣,这首民谣正反映了泥泥狗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每年阴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在淮阳太昊陵庙会上,随处可见筐筐篮篮,黑底色花色彩的“泥泥狗”的销售摊点。
 
金庄村副支书贾国忠说:“‘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传说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可消灾祛病,颇为神圣。因此,泥泥狗成为赶庙会的人们必买的吉祥物。”
 
在金庄,泥泥狗是祖传的手艺,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会制作。一般都是在每年开春气温回暖的时候开始,麦收、秋种农忙季节过后再继续制作,等到冬季来临,就开始点画工艺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县政府在庙会期间为村民专门划一片区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泥泥狗展销一条街,每逢春节前后,村民们便纷纷到庙会上摆摊叫卖,每年都有七八十个摊位。“每逢周末或初一、十五,一个摊位保守估计一天也能挣个两千多元,生意好点的一天能挣五六千元。”贾国忠说。
 
贾国忠指着村子里一栋栋小楼说道:“这些年随着淮阳县旅游事业的兴起,村民们捏制泥泥狗的收入也日渐增加,不仅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随着淮阳县金辉泥泥狗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泥泥狗的制作也从家庭作坊走向了产业化。”贾国忠介绍说。
 
合作社社员人均年收入15万元
 
记者跟随贾国忠走进金辉泥泥狗专业合作社,在制作车间,看到合作社社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泥泥狗制作,有人负责捏制、有人负责涂底漆、有人负责点画……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在社员手中变得活灵活现。
 
任国和告诉记者:“随着泥泥狗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村的泥泥狗现在可不只是在庙会上售卖了,目前,已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近千万元,这对村民们来说可是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社员任恒伟说:“年前合作社八百多个品种的泥泥狗就被郑州、开封等城市的买家订购一空,年后又积压了大量的订单,我们已经连续加班加点好多天了。合作社订单多,社员的收益就好,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26人,平均年收入都能达15万元左右。”
 
在村民陈先生家中,满屋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半成品泥泥狗干坯,正在为泥泥狗上彩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我不是常年制作泥泥狗,只在庙会开始之前赶工一段时间,从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开始去庙会上摆摊售卖,直至农历三月收工,一年下来自己靠制作泥泥狗也能赚个四五万元。”
 
未来要用旅游带动艺术传承
 
贾国忠告诉记者,金庄村在2006年就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村,如今在淮阳,依托特色文化,捏制泥泥狗,发展旅游经济,金庄村是一个典型代表。在金庄村的带动下,全县还有武庄、陈楼等八九个村也在从事泥泥狗专业制作,村民的收入也随着县里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不断地增加。
 
贾国忠说,村里联合泥泥狗制作老艺人一起规划成立一个泥泥狗产业文化观光园,已经上报政府了。建几间草屋,摆上几件老物件,开辟出来数个展厅,将捶黄胶泥、捏制、打孔、晾晒、上底色、点画、上光这些制作步骤统统展现出来。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的同时,还能增加农民艺人的收入,同时也能将这项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东方今报记者 田林  见习记者 李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