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吴桥县李志海大棚养蝗虫赚钱好致富
蝗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在过去蝗灾暴发的年代,农民谈蝗色变。如今,害虫的价值却逐渐被发掘,养蝗虫成新兴产业,催生出蝗虫经济。短短60天,一粒浅黄色的卵就会成长为一只灰黄色蝗虫,它们会被油炸成为餐桌一道美味可口的下酒菜,或被打碎成为高档鱼类饲料,或被速冻出口到日本、欧美。
在山东吴桥县梁集镇北徐王村,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40多岁的李志海将“蝗虫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近日,记者探访了他的蝗虫养殖基地。
在该村的村头,200个蝗虫养殖大棚一眼望不到边,为了防止蝗虫逃跑,大棚里外装两层,里层纱网,外层塑料膜。由于天气较热,大批蝗虫飞上纱网遮阴。5月份已经接近收获的季节,成虫棚里的蝗虫个个“膘肥体壮”。李志海养殖的主要是东亚飞蝗,这个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73.5%,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在养殖棚内,地上铺着不少新鲜的嫩草,李志海说那是蝗虫的“美餐”。他专门在大棚附近种植了30多亩牧草,包括优牧2号、皇竹草、黑麦草在内的优质牧草,这些没有施药的牧草,保证了蝗虫的绿色无公害。在每年的4月到10月的蝗虫养殖期内,也正是这些牧草的生长期,可以足量供应蝗虫的“口粮”。
“蝗虫的生产周期比较稳定,6个月可以养殖3批,基本上两个月左右收获1批。”据李志海介绍,1个100平方米的大棚1批可产蝗虫100公斤,按3茬生产300公斤蝗虫、每公斤均价30元计算,1个棚1年至少就有9000元毛收入。在他看看来,这是一个“一次投入,终身受益”的产业。养殖蝗虫一般有种卵和大棚建设两项大的投入:种卵投入,1个100平方米的标准大棚一次性投放20万粒蝗虫种卵(成活率约95%),需6000元左右;大棚建设投入,1个100平方米的标准大棚若采用钢架,费用大概在2000余元,可使用10余年;若采用竹架,投入则少得多,但使用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三年。种卵和大棚两项费用相加,1个100平方米的标准大棚只需一次性投入8000余元。
蝗虫养殖会产生不少粪便,怎么处理?李志海说,蝗虫粪便是上好的有机肥,将这些有机肥用在了蝗虫的饲草种植区内,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他称自己完成了种养生态循环。
虽然现在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蝗虫的养殖效益已经逐步稳定,但5年前李志海刚养殖蝗虫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周折,家人的不理解、缺少资金和土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等等……在村支书李建亮的帮助下,协调土地的流转,并申请扶贫项目资金,一个个难题慢慢的迎刃而解。
“北徐王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也是一个贫困村,一直以来就是以小麦和玉米生产为主,农户的收益普遍不高。当初李志海跟我提出养殖蝗虫的想法后,我们到山东等地做了大量的考察,蝗虫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我相信有这样一个带头人带领大家发展特色养殖,一定错不了。”李建亮的想法是对的,李志海由最初的3个蝗虫养殖大棚慢慢地发展到现在的200个标准养殖大棚,带领全村30多户跟他一起通过蝗虫养殖实现脱贫,并且解决了村里的不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甚至周边的东光、南皮、黄骅等县市都有不少养殖户慕名而来学习养殖技术。
现在他们养殖的蝗虫虽然不缺少销路,但李志海并不满足于现状,由于缺少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冷库、深加工机器等,形成不了一定的产业链,蝗虫的价值很难被深挖,收购的价格也受制于收购商。他现在已经有了建设100吨冷库的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徐王村的蝗虫养殖产业在他的带领下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朱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