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沂朱泉运水产养殖圆了致富梦
初夏时节,位于骆马湖畔的江苏新沂市草桥镇渔场,绿树成荫。5月22日晌午过后,农民朱泉运的泉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不时传出阵阵笑声,打破了骆马湖的宁静。
“去年水产养殖行情不是太好,没想到我们每户还能分10多万元的盈余,心想能保本就不错了!”老朱继续说,“今年我们1000亩鱼塘全部利用起来养殖草鱼、鲢鱼等水产品,希望大家尽心尽力,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朱泉运话音刚落,屋里坐着的十几个农民都乐呵呵地笑了起来,并随声附和道:“好!”
说起朱泉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为“致富领头羊”。10多年前,老朱拍着胸脯向乡亲们保证水产养殖亩产过万元。在乡亲的将信将疑中,一个庞大的致富梦想由这个精明能干、诚信可靠、乐善好施的老朱“圆”了起来。
立志要“圆”乡亲致富梦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凭着能吃苦和肯动脑筋,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说起水产养殖,老朱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周边贫困的乡亲却让老朱的心里不是滋味,“我不能看到乡亲们这样贫困下去,一定要利用国家政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老朱有些激动地说道。2002年,他就组织了周边10名乡亲成立了新沂市泉运水产养殖合作社,把大家的鱼塘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养殖水产品种、统一购生产原料,统一销售,并按股份分红,降低分散养殖成本和风险,带动大家一起走上康庄大道。
带领大家探寻致富之道
被誉为“水产之村”的新沂市草桥镇渔场,每年有数万吨水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朱泉运当年看准商机,认为鲢鱼、甲鱼和草鱼很受市场欢迎。“于是我们就召开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养殖这几种水产品,大家都同意了,并聘请高校、水产局等相关专家作为合作社的技术顾问。”老朱介绍说。
就这样,泉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很快建成投产,从2004年开始,每户社员年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大家积极性很高,脱贫致富看到了希望。“但是自2011年起,随着生产成本,尤其是鱼塘维护成本逐年提升,鱼塘维护成本最高的时候接近50多万元,利润逐年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情况,乡亲们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想退出合作社。”老朱无奈地说。
但是老朱没有放弃,在安慰乡亲们的同时,到处探寻“药方”。2013年上半年,老朱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相关专家现场“把脉”,开具“药方”:降低水产养殖成本最根本的方案就是加大投入,提高养殖基地基础配套设施。药方是有了,但老朱犹豫了,经初步合计,需要投入200多万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社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呢?眼看提出退出合作社的社员越来越多,老朱一筹莫展。
2013年4月的一天,老朱正查看鱼塘,忽然间电话铃响了。“村书记打电话给我说,新沂市农开局领导找我,说可以解决我当前面临的问题;当时我可高兴了,快速跑到村支书家。”老朱激动地说道,“新沂市农开局领导详细介绍了农业开发产业化扶持的相关政策,并把我们合作社作为2013年产业化增量项目的重点扶持对象,帮我提升鱼塘基础配套设施。”
经过一年不懈努力,泉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不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效益明显提升,而且还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休闲小渔村,每天都有人到这里来游玩。结果喜出望外:水产品的品质、产量都很好。利用多年业务积累的客户资源,产品很快就远销南京、上海、徐州各大城市,2015年合作社收入1000多万元。老朱给大家分红,并谋划如何再次提高乡亲们积极性,在2016年获得好收成,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互联网+”给养殖插上腾飞翅膀
今年,在积极动员村民的同时,50来岁的老朱还喜欢“琢磨”,硬是从“互联网+”门外汉变成了“云端”的土专家。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互联网+”农业专家,他必定去拜访,乡亲常调侃痴迷于“互联网+”水产养殖为“云哥”。当无意听到南京农业大学有专家研究“互联网+”农业,决定为利用“互联网+”把水产养殖送到“云端”。老朱很自豪地说,“根据南京农业大学余德贵教授的建议,把增氧机进行改装,一方面根据鱼塘水体含氧率实现自动增氧的功能,降低1%的成本和2%水产品损失;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桥梁,把这些增氧机与手机终端连接,即使远隔千里也可查看和控制鱼塘的增氧机”。
在新沂市农开局、财政局的帮助下,泉运生态水产养殖合作社成功申报了新沂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增量项目,获得财政补助资金80万元,主要用于新建鱼塘护坡、围堰水泥路,购置电力设施、增氧机等设备设施。通过项目实施,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综合生产能力,助推了水产养殖基地提档升级的同时,又帮老朱“圆”了乡亲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