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青孙学民依靠科技养虾致富
天津西青区王稳庄镇的养虾专业户孙学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却始终以通过科技来进行鱼虾养殖,经过22年的勤劳奋斗,成为了一名带动周边几十户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记者来到天津恒兴富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时,总经理孙学民正在站在水里不停地用手摸着。他说,每天要这样站在水里摸三个小时。
“天天凭手感,开始的时候摸不出养料、淤泥,分不好。时间长了,养料和淤泥在手上一摸,就感觉出来了。摸到鱼料是软的,和淤泥的软不一样。有时候可以看到一个病虾,也要摸上来。虾有问题要采取措施,用网打,如果摸到了料,明天池子里的料就要少喂。”
孙学民今年40岁, 18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从事渔业养殖工作,一干就是22年。刚开始,还有父亲带着他去跑市场,后来,父亲逐渐年老,从2008年开始就把家里的养殖场交给了孙学民。而就在当年,渔业养殖却出现了问题,原来那些从内蒙古、东北三省等来买鱼的大户,突然间都不来他这买鱼了。,孙学民只能转战北京市场。而北京客户购买虾的数量比鱼多,于是孙学民开始养虾,套养鱼。然而,养殖模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看着池子里虾挺多的,一会都没有了。今天有虾,下场雨,转天虾就减少。那个时候一亩地净赚1千元,不出虾,损失每亩地四五百,两千多亩地,损失了一百多万块钱。”
父亲刚把经营多年的生意交到自己手里,就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孙学民心情很沉重。
他说:“我父亲1983年从事这个行业,我1994年就跟着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对行业有感情了。天天围着池子转,下水摸虾,看着池子虾的情况,看看虾的情况,也睡不着觉,想着套什么鱼,能把这个产量提上去”。除了自己钻研养殖方法,孙学民那段时间每天到天津农学院、西青区畜牧水产局学习养殖技术,并把专家邀请到池塘共同研究养殖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便找到了自己的一套科学养殖的方案。
“一亩地撒五十个鮰鱼,套50个草鱼,要大个的,小的不行。个大,病虾吃,好虾抓不着,没有吃虾的机会。” 孙学民尝到了科技养殖带来的甜头,从2014年开始他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了乌克兰鳞鲤、中科三号异育银鲫、南美白对虾、鮰鱼等新品种和池塘养殖容量优化技术、半咸水体新型套养模式及综合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在孙学民无论养鱼还是养虾,都丝毫不敢马虎,每天围着水池走两到三次,加在一起,相当于每天走14公里的路程。他说,自己最费的就是鞋子,每个月都要走坏一双。
孙学民的父亲说: “无论多忙,他都会回来摸虾,看着池子怎么样,有没有死的,这一点特别可贵,办事实实在在,怎么说怎么干。”
在孙学民的管理下,他的养殖面积达800亩、投放各种苗种2390多万尾,南美白对虾2360万尾。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孙学民坚持以健康生态养殖为方向,对投入品的使用上严格按照饲料、渔药等相关标准,注意苗种投放期、鱼虾生长期、鱼虾收获期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他养的鱼虾在市、区各级水产执法部门组织的抽检中各批次和各品种检测中全都合格,没有检查出违禁药物,保证了上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西青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樊振中说:“孙学民年纪不大,从父亲继承了水产养殖业,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学到了父亲重视科学吃苦耐劳,确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依靠科技,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孙学民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忘热心农村科普和公益事业。他利用合作社现有水质化验仪器设备和自身学习和掌握的水产养殖知识为周边渔农服务,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无偿化验水质、诊断鱼病,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养殖难题,帮助周边30多户养殖户从事池塘养殖,每户年净增效益15000元。
孙学民说:“自己再富裕也没用,大家都干这个行业,有水平把天津市养殖业推上一个新台阶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