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as  xxx  鹌鹑  小龙虾  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锟饺碉拷  养狗  水蛭

粮价波动牵动大户心 2017年粮食价格行情预测

我国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开始由市场形成。 2004年和2006年国家在粮食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和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短短十来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由0.69—0.72元/百斤,调高到1.18元/百斤,稻谷最低收购价由70—75元/百斤提高到如今的138—155元/百斤。从2012年起玉米市场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关爱,东三省和内蒙古玉米主产区玉米临储(国标三级)收购价格一直维持在1元/斤以上。由于政策的强力支撑,在稳定农户种植收益的同时,国有和地方各级粮食储备库普遍爆满。迫于沉重的收储压力,去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引导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
2017年粮食价格行情预测
 
  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粮食品种市场收购价格出现下滑,而农户的种植成本却在步步走高。与农户种粮效益相对较好的2010—2014年相比,近两年来,很多农户种植收益大幅度滑坡甚至出现亏损。我省物价部门长期跟踪调查显示,2010年我省小麦种植户每亩需投入种植成本527.94元,到了2016年每亩小麦种植投入高达861.54元。与此同时,农户种麦收入呈现递减态势,2016年我省麦农亩均现金收益只有372.27元。随着粮食种植收益的下滑,规模种植户自我调整也成为必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撑下,我省农村地区一大批能人纷纷走上了规模种粮之路,并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但2015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粮食行情走低,种粮大户们收益普遍下滑。面对新的经营环境,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自然灾害冲击规模种粮
 
  葛义学所在的舒城县城关镇高塘村是该镇的农业大村,村里有耕地4000多亩。从2005年开始有一些外地人到舒城来承包荒地进行种植,葛义学从中受到启发,他以每亩240元的租金从农民手中流转50亩土地进行小规模经营,当年收获稻谷3.5万多公斤,获纯利近2万元。 2009年,他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流转土地1200亩,并增添了大型农机具。在实行规模化种植的同时,他还利用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为周边一些农户和种粮大户服务。 2010年,葛义学与15个农机、种粮大户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了舒城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葛义学又成立了舒城县第一家家庭农场。
 
  “去年水涝灾害和高温干旱天气交替出现,小麦和水稻单产降低。 ”葛义学告诉记者,2016年,小麦平均亩产只有275公斤,与正常年份相比,每亩减收接近200斤。 7月初的连续暴雨天气淹没了葛义学700亩水稻田。虽然后期采取早翻晚等补种措施,杂交稻亩产只有700斤。虽然杂交稻市场销售价格在回升,但偏低的单产水平仍让他几乎白忙活了一季。盘点过去一年的种植收益,葛义学告诉记者,全年毛收入约20多万元,比上一年度减收10万元以上。
 
  与葛义学一样,当涂县护河镇规模种植户李敏涛也面对异常天气变化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今年50岁出头的李敏涛原是当涂县护河镇护河粮站职工,自2005年来到当涂县丹阳湖承包了3434亩围湖造田的土地,以每亩年租金420元的价格种起了水稻。水稻种植面积年年增加,2007年就迅速扩大到7228亩,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继续扩增到7462亩规模。 “去年是我从事粮食规模种植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年。 ”李敏涛告诉记者,去年7月初连续暴雨天气,造成水稻田严重内涝,7000多亩粳稻全部被淹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万元。
 
粮价波动难控种植风险
 
  2014年以前,李敏涛还像大多数规模承包户一样,以销售原粮为自己全部经济来源。 “大户们只卖稻谷,附加值太低,又缺乏议价能力,种植风险几乎不可控。 ”虽然那时粮食种植效益相当可观,但李敏涛还是敏锐的感受到种田的风险。
 
  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加大,葛义学的规模化种植效益受到双重打击。在单产减少的同时,小麦上市初期的市场收购价格只有1.08元/斤,也比上一年度同期回落了0.05元/斤,而种植成本却提高了100元/亩。扣除各项支出,小麦每亩毛收入约150元,比往年减收100元/亩以上。
 
  “对于农户来说,在防范自然灾害的同时,更要关心粮食价格的变化。 ”葛义学回顾自己多年的种植经历感叹道,与前些年相比,普通农户很难把握粮食行情的变化,也就无法在相对恰当的时间点出售谷物。他举例说,今年粳稻上市初期,市场销售价格只有1.3元/斤左右,很多农户生怕后期收购价格下滑,纷纷出售手中的余粮。但由于市场粮源明显少于往年,新季粳稻价格一路上行,近期农村经纪人的收购价已接近1.5元/斤。以平均亩产1100斤计算,很多农户由于销售时机把握不当,每亩粳稻就少收入200元左右。
 
延长产业链条增收益
 
  虽然遭遇到短时挫折,但葛义学对规模化种粮依然信心满满。1月15日清晨,虽然冬日的冷风让人感到阵阵寒意,舒城县城关镇高塘村的种植大户葛义学却早早的来到田埂上,他指着眼前大片的冬闲农田对记者说,一开春,在政府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我就要进行田间道路硬化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种植大户也要随着市场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和经营策略。 ”葛义学对记者说,今年他将拿出700亩地与种子公司合作,从事常规粳稻和糯稻的育种。与种植商品粮相比,水稻制种效益相对稳定,每亩可增收100元。同时,他前些年投资上百万元购置的日加工能力100吨的烘干和清选设备也成为自己重要的收入来源。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还收购其他农户的湿粮,清选和烘干后再销售出去,每斤麦稻最少增收0.05元以上。为了提高稻谷附加值,葛义学注册了米乡情和稻田风光两个大米商标,在上海、合肥、六安市和舒城县设立了直销点,“米乡情”牌富硒大米还评为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优质产品,并参加了2015年和2016年省农委在合肥和上海举办的农交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月11日上午,大多数农户都已进入冬闲时节,然而当涂县粮满仓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敏涛却闲不下来,他一会儿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观察4000多亩冬小麦的生长状态,一会儿又来到粮食加工生产线查看稻米加工情况。虽然遭遇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但记者从李敏涛的脸上看不到沮丧,他依然笑眯眯的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这信心来自于,他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初步打造了一条粮食全产业生产链,种粮收入已只是全部收入的一部分,并不会对他的整体经营状况造成毁灭性打击。
 
  从2014年开始,拉长产业链,增设烘干设施,打造自有有机稻米品牌,建设粮食收储库成为李敏涛为规避种植风险而打出的三张牌。他首先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日烘干能力140吨的烘干生产线,在满足自己烘干新稻和小麦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承接其他农户的烘干业务,赚取0.03—0.05元/斤的烘干收益。
 
  运用绿色栽培模式,培育有机稻是李敏涛迈出的第二步。他告诉记者,有机稻市场价格虽然比常规水稻要高,但减少了传统化肥、农药使用量,改用有机肥料和环保农药。他给记者算账到,正常年份普通粳稻平均亩产650公斤,以近期每斤1.48元的市场销售价格计算,每亩产值1924元,扣除包括土地流转费在内的1400元/亩的投入,每亩毛收入524元。有机稻平均亩产400公斤,以有机稻市场批发价3.6元/斤计算,每亩产值2880元,扣除各项投入,每亩毛收入1480元。如果加工成有机米,每亩可以产出496斤有机米,每斤有机米批发价约8元左右,每亩产值提高到3968元。李敏涛注册了粮满仓和姑溪河有机稻米品牌,并在本地市场进行推广,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李敏涛还在政府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了2万吨仓容的粮食收储库,每年接受粮食部门委托收储小麦和水稻。为此,他可以得到45元/吨的保管费、60元/吨的收购和出库费用,每年可以稳定的获取100万元的收益。
 
  今年他打算以稻虾共育形式培育4000亩有机稻,以每亩产出有机米372斤和每斤批发价8元计算,每亩有机米产值2976元,每亩毛收入1576元,同时还可以获得每亩千元以上小龙虾收入。 “现在农户单纯种粮每亩收入不到300元。 ”李敏涛感叹道,规模种植户必须广开经营渠道,才能尽量减轻成本上升和粮价波动给自己带来的种植风险。
 
记者手记
 
  近日记者下乡走访部分粮食规模种植户,在我省水稻主产区的公路沿线看到,以往这个时候田里小麦都是一片碧绿,而如今视野所及的大片耕地都处于冬闲状态。虽然一方面是由于去年秋冬季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小麦播种无法进行,但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农户在面临种粮收益持续下滑新情况下的心态变化。据被采访的农户反映,个别地区的个别规模种植户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和粮食行情走低的双重打击,无法承受越发加大的种田压力,出现“跑路”的情形。
 
  面对粮食生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继续通过资金、政策等不同方式一如既往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种粮人进行扶持,让他们对未来继续充满希望。同时,农户特别是规模种植户也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增强自己抗风险的能力。李敏涛和葛义学两位种植大户主动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给其他规模种植户起到了示范作用。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朋友一定会跨过沟坎,也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专家点评
 
 
调整种植结构 管理价格风险
 
  针对农产品市场风险以及规模种植户的应对之道,长期从事农产品市场研究的的东吴期货研究所姜兴春所长告诉记者,自2016起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有很大变化,除了继续以最低价收购小麦与稻谷外,国家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也就是说,玉米不再属于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玉米连年丰收,玉米市场整体供应过剩,国储收购贮存量超过2亿吨。玉米供求失衡施压玉米深加工企业,同时国储高价收购导致市场流通量减少。如果政府不通过市场化价格手段进行调整,对产业调整和市场价格走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更好推进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外也通过市场价格反过来调节供应,有利于整个玉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姜兴春分析,今年小麦市场价格会小幅上行;但玉米市场仍整体供大于求,市场行情呈现低迷状态,收购价格继续维持低位的可能性较大;去年国内稻谷期初库存约2850亿斤,总供给量约4211亿斤,总需求量约3894亿斤,年度结余317亿斤,期末库存约3167亿斤,市场供需维持宽松格局。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他建议农户应调整种植结构,继续缩减玉米种植面积。对于部分规模种植户来说,也可以适当利用期货市场手段来管理粮食价格风险。源自安徽日报农村版
粮食价格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