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广东佛山黄复周菜地请来“杀人蜂”
《科技苑》菜地请来“杀人蜂” 20160406它被称作“杀人蜂”,但它更是杀虫的能手。为什么菜地要请来“杀人蜂”?《科技苑》告诉你。它被称作“杀人蜂”,但它更是杀虫的能手。为什么菜地要请来“杀人蜂”?
【主持人】:广东佛山的黄复周,管理着上百亩的有机菜,可是最近这半年啊,差不多每隔一个月,就会有一拨人,专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悄悄地地钻进他的大棚。
【采访】:
汪景安:小心啊,小心。阿虎,你放靠边一点。
汪景安:走了,四哥。你放心,五天之后帮你搞定。好了,我们走了。
黄复周:好。
【解说】:黄复周显然是和这伙人有着默契,眼看着他们把一些箱子似的东西,丢到棚里后,匆匆离去。这伙人,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呢?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这瓜真甜,就是前几天 那几个人他们过来 给我送宝贝了。你跟我过来,等下你就见了。
【解说】:黄复周示意,跟在他身后,慢着点往棚里走。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哎呀!小心,别靠近,靠近就有生命危险了!
【解说】:顺着黄复周的手指望去,只见在两三米开外,在瓜秧的遮掩下,一个大木箱出现在眼前,数只金黄色的大马蜂,正围着它嗡嗡做响。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所有的棚都放。
【解说】:在蔬菜大棚放马蜂,这演的是什么戏呢?这不是主动找蛰呢嘛!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这是放胡蜂除虫的,本地叫马蜂,实际叫胡蜂,专门放来吃青瓜的虫子的。
【解说】:马蜂的学名叫胡蜂,全世界有数千种,号称昆虫界的老虎,十分凶猛,专门捕食其它昆虫,黄复周说,这胡蜂看上去是挺恐怖,可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帮着捉虫子,才保证了这黄瓜的品质和产量。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真的好厉害,除虫效果很好。
【解说】:黄复周没在大棚里放胡蜂之前,各种虫害,是最令他头疼的。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因为我们种的是有机菜,不能打药。着急,要哭的样子,那么好的瓜,全部吃完。
【解说】:放胡蜂之前,黄复周一亩的黄瓜产量最多3000斤,而自从这大棚里来了胡蜂,产量翻了一番。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现在很少了,现在你看我们的瓜,起码翻一倍,6000斤,今天我真的服了。
【解说】:现在,黄复周每隔一个月,只需把胡蜂请来在大棚住个四五天,就能保证棚里几乎不受虫害侵扰。不过,这胡蜂对于多数人来说,那可是要敬而远之的家伙,这黄复周是咋想到,敢用它们来杀虫的呢?
【采访】广东省佛山市种植户 黄复周:是安仔嘛,我联系他过来啊,引进那个胡蜂除虫的。
【解说】:安仔,名叫汪景安,广东江门人,黄复周大棚里的这些胡蜂,就是那天晚上,他带来的。如今在江门,对于很多种菜的人来讲,汪景安可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凭啥呢?就靠“除虫大师”的名号!谁家的菜地要是招了虫害,只要“除虫大师”一来,基本上就会蜂到病除。那这些人们见到都躲着走的胡蜂,汪景安是从哪弄来的,又是怎么让它们服伏贴贴地,帮着大伙捉虫子的呢?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2013年在中央农业节目看到一个栏目,它是专门讲胡蜂养殖产业。
【解说】:2013年,央视第七套农业节目播出了一期云南德宏的郭云胶教授,指导农户养胡蜂取蜂蛹的节目,节目中讲到了胡蜂的一个习性,它们是专吃虫子的,这引起了汪景安的注意。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然后我就突然有个想法。
【解说】:汪景安想,珠三角一带,是港澳地区的菜篮子基地,但让很多菜农头疼的是,菜地的虫害太多,即便设置了杀虫灯,粘虫板,也杀不彻底。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我了解,当地很多蔬菜基地要人工去捉虫,这样成本太高。
【解说】:汪景安了解过,一只胡蜂平均一天至少捉两只虫子,一窝四五千只的话,一天也得捉回七八千只,这可相当高效啦,要是他能把胡蜂从云南引到广东驯养,让胡蜂帮着菜农们去除虫,那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2013年就直接到了德宏师专那个研究所拜访了郭教授。
【解说】:令汪景安兴奋的是,他的想法和郭教授不谋而合,当时郭教授,也正在周边省份,物色合适的胡蜂除虫实验点呢。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我和郭教授谈了,教授他非常认可。
【解说】:在郭云胶的帮助下,汪景安就留在云南,特意学习了三个月的养蜂技术。学完之后呢,在2013年初冬,他就从云南,买进了七百多只蜂王,准备在广东繁殖出蜂群后,再去搞杀虫试验。
这胡蜂的蜂王呢,有个习性,就是只有经过冬眠,它们才会在来年春天的时候,产卵繁育后代。然而汪景安发现,到了广东最冷的一月份,他的蜂王,不但不冬眠,还发生了更严重的情况!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然后过几天就死了。
【解说】:汪景安有点发懵,他就向云南那边,卖给他蜂种的养殖户询问情况,人家说,咱们的越冬方式都一样,他们的蜂王,现在都趴在树筒,一动不动地睡大觉呢!
这就奇怪了,都是一样的越冬技术,怎么到了广东,蜂王却几乎全军覆没了呢?怕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把郭云胶教授从云南给请了过来。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当时第一次过来的时候,我一看,哎呀!越冬的季节,在我们云南山区人们都穿很厚,来到这里一看都还穿短袖呢,很热。我一看肯定是这个问题。
【解说】:郭云胶说,胡蜂蜂王,只有在气温低于15℃的时候,它们才会逐步进入冬眠状态。在云南德宏的山区,海拔多都在1500米以上,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15℃度间,这正是蜂王冬眠的适宜温度。而广东江门地区呢,虽然和云南基本都在同个纬度,但因为海拔也就一百多米,冬季很多时候的气温,都在20多度,当然这蜂王就睡不踏实了。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所以它就爬过来爬过去,最后是精疲力尽,累死了。
【解说】:看来,在云南比较成熟的蜂王越冬技术,还不能完全照搬到广东来。那如何才能给蜂王们创造一个低温的冬眠环境呢?郭云胶给汪景安出了个主意,他让汪景安在基地的旁边,建了个空调房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用一个空调来调节它所需要的温度,来人为为它降温。
【解说】:汪景安在2014年秋季,重新购进一批蜂王,在越冬的时候,就把它们搬进了空调房,并逐步把室温降到冬眠所需的15℃,果然,蜂王们不再爬来爬去,渐渐地安静地睡去。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这回就解决了蜂王在广东越冬会死亡的现象。
【解说】:一般在野外,蜂王都要睡上两个来月,等到来年开春,气温回升到20多度的时候,它们才会逐渐苏醒,筑巢产卵。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那我们春节之后,气温回升到24度,我们就慢慢把室温升到合适的度数。那个蜂王就可以正常地出来,就可以让这只蜂王产出一个最好的蜂种出来。
【解说】:蜂王在广东,渡过了越冬难题,这往下产卵繁育后代,就水倒渠成了。通常,一只蜂王,两三个月内,就可以从一个光杆司令,变成一位拥有两三千人马的大王。到了2014年五月份的时候,汪景安就已经繁殖出了几百窝的蜂群。他迫不及待地要让这些胡峰去捉虫了。汪景安知道,胡蜂最怕老窝被人搬动,只要受到惊扰,就会第一时间飞出来蛰人,不过,对于多数胡蜂来说,它们夜晚的视力几乎为零,所以当晚上搬动蜂窝的时候,它们就不会轻易飞出来蛰人了。利用胡蜂夜盲的特点,汪景安他们都是等天黑以后,才把胡蜂们放置到田间地头。这样,放蜂人在打开蜂巢出口时,就可以安全地离开了。
晚上是安全了,可白天,人总得到地里干活呀,一般来说,只要人和蜂窝保持十来米的距离,胡蜂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但是,如果距离再近一些的话,就可能要出事了!
人走得离蜂巢太近,就会遭到攻击。可为了不被蜂蛰,总不能让人穿着笨重的防蜂服,去田里干活吧?咋办呢?汪景安就去蜂窝边,观察蹲守,很快,他发现了一个现象。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胡蜂它对晃动比较厉害的物体比较敏感,如果太靠近它的蜂窝,它的守卫蜂就会主动攻击经过的一些物体。
【解说】:蛰人的,主要是守门的胡蜂,它们对近距离的移动目标,最为敏感,当移动物体,距离它们四五米时,蜂巢口的守卫蜂就会立刻出击了,可是人在菜地干活,难免有疏忽靠近的时候,如何才能做万无一失呢?汪景安想出了一招儿。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想了一个办法,用到黑沙网。
【解说】:胡蜂对黑色的东西最不敏感,汪景安就找来黑沙网,在距离蜂巢一米左右的地方,将蜂巢出口遮挡上。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因为黑沙网在洞口那里 把守卫蜂的视线挡住了,人经过的时候,就像一个墙体一样,守卫蜂不能直接看到人。
【解说】:选择用黑沙网,而不是黑布遮挡,汪景安还有一个考虑:因为胡蜂的蜂巢,永远都需要保持一个通风干燥的环境,所以黑沙网,就能够让风随时通过,吹进蜂洞口。通过这个办法,汪景安观察到,即便人走到黑沙网跟前,胡蜂们都是置若罔闻,与人相安无事。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所以摘瓜 除草这个动作都非常安全。
上一篇:[农广天地]安格斯牛养殖技术视频
下一篇:[聚焦三农]清明甘蔗真的有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