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如何种桑葚:桑园里的革新
《科技苑》20160518 桑园里的革新。种桑葚赚钱吗?桑椹又好吃卖价又高,可为什么江苏句容有些农户家的桑椹,落在地里没人要?到底什么样的桑果品种既好吃又适合加工?怎么才能让桑树像结葡萄一样结桑椹?《科技苑》为您讲述。
【主持人】:现在啊,水果市场开始活跃起来了,像菠萝芒果樱桃,个个都那么诱人。在这么多高颜值水果中,紫黑透亮的小桑椹显得特别有个性,这一上市,卖价就挺高,还特别受欢迎。可在江苏镇江,有些桑园的桑椹却是烂在地里没人要。
【解说】:桑椹收获的季节,忙活了一年的桑农本该是收果卖钱、最开心的时候,可江苏镇江的有些农户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地下全是的,地下黑乌乌的全是果子。
【解说】:这些园子里的桑椹,长都长熟了,可来采摘的人特别少,农户别提多着急了。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那肯定着急啊,我们血压都急高了。
【解说】:果子卖着费劲,桑农也没钱赚,这两年,镇江句容这个地方的农户,是年年如此。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最惨的时候,9亩地卖了5千块钱。
【解说】:按市场价算,好的桑椹一亩地能卖上万元,可这些桑园的桑果却卖不动。
江苏大学的马永昆教授,专门搞食品加工研究,经常往镇江当地各个果园里跑,这些年看着老百姓的桑椹卖不出去,他也很着急。
每年4月初开始,桑椹陆陆续续成熟,可是桑果好吃保鲜难,一到采收期,娇嫩欲滴的小桑果就开始和时间赛跑。味儿甜,汁儿多,皮儿薄,采下来4到6个小时就不新鲜了,要是放着不管,当天就会变质。而且桑椹的采收期也很短,都扎堆儿集中上市。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桑果从采收到结束时间非常短,一般也就是30到35天就结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量的果,要把它消耗掉,难度相当大。
【解说】:果子消化不掉,烂在地里实在可惜,因为,我们随处可见的小桑椹,不光风味独特,营养和药用价值也很高。老祖宗从几百年前就开始吃桑椹,用桑椹入药,强身健体。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在《本草纲目》等医术中都有记载,像桑果它本身就具有安神、固气,益肾、乌发、明目等等这样的一些功能。
【解说】:按说桑果的营养保健价值不错,可句容这个农户家的果子怎么就卖不出去呢?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酸,口感不行。
【解说】:马永昆原本是想通过发酵加工,来帮助农户解决桑椹卖难的问题,可发现这个忙还真帮不上。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从我们本意来讲,是愿意帮他们解决,去收购,但是从产品质量的控制来讲,我们是不能盲目去收购。
【解说】:马永昆老师不能随便收农户的桑果,是因为很多农户种的桑椹品种都不行,不符合加工的要求。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当时我们种的那个品种产量高,但是口感比较差,但是它这个产量高还是有一点点吸引力的。
【解说】: 产量高就有吸引力啊,当初选果桑品种时,桑农们觉得靠数量取胜有利可图,就没太在意口味。那时候种果桑的比较少,果子酸点儿还将就能卖,后来别的地方桑果越来越好吃了,人们口味儿也提高了,所以镇江当地的很多桑果越来越受冷落。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人家吃了一次,没有回头客的。
【解说】:桑椹发酸,果味儿也不浓,来采摘鲜果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可到了摘果的季节,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啊,果子不等人,熟了就噼里啪啦往下掉。要是再赶上下雨,果子根本来不及往回收。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没人采,等到下午太阳出来了,好大云彩了,地里跑的一个人都没有,你能不急吗?
【解说】:果子掉在地上,碎在桑农的心里。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天一半地一半,人家拿一半我再拿一半,到我手上就所剩无几。
【解说】:即使勉强收回来了,因为桑椹太酸口感不好,加工厂也不愿意收。
【采访】农户:但是他们不要啊,就是再便宜,他们说这个品质不好,做出来产品他们也销不出去,他们不愿意收,他们也没办法。
【解说】:镇江当地农户,很多都是因为品种没选好,种出的桑果不甜,甭管是采摘还是加工,都卖不出去。
【采访】江苏省句容市桑葚种植户:所以我就把这些树全部锯掉了。
【解说】:种树的人,一般哪舍得砍树啊,只因未到伤心处。农户们很多对果桑失去了信心,但马永昆老师却很看好这个产业,因为这片土地种桑树有优势。
江浙一带,种桑养蚕的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优质的蚕桑产区。很多人家以前都是靠养蚕生活的。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我们当地老百姓,基本上全年的收入,三分之二的收入都是靠养蚕。
【解说】:原来农户们种桑树,就是要得到更多更好的桑叶。但近些年,国际丝绸市场比较饱和,需要的蚕丝量也大量缩减,所以有些养蚕的人蚕不养了,桑树叶不要了,蚕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但是马永昆一直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老百姓毕竟对桑树有感情,有种桑的基础,只要把品种选对了,还是能把果桑产业发展起来的。
于是马永昆老师开始动员农户,换掉以前的老品种。但是换成什么样的新品种呢?在马永昆心目中,新品种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首先要适合鲜食,同时还要适合加工。口感好了,在35天的采摘期里鲜果就不愁卖,之后剩下的,也能用来加工,这才能把桑果都消化掉。
口感酸甜的适合鲜食,那要适合加工的,讲究就更多了。比如做桑果酒,这第一个就是果子要甜。
【解说】::因为只有糖度高,才可能发酵出高的酒精度,转化才比较符合产品设计的要求
糖度越高,转化成酒精就越浓,而且发酵过程中的转化是种自然转化,如果人工额外的添加糖,做出来的酒就不纯,味道和品质都不好。所以桑果甜,是马永昆老师挑选桑椹品种的一个硬指标。
除了甜度高,用来加工果酒的桑椹,还有很多其它指标要符合。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我们还要考虑它的酸, 还有氨基酸,营养,还有花青素等营养功能成分,综合起来评价。
【解说】:桑果自身品质高,还得达到一定的稳定性,这是马老师受到了国外做红酒的一个启发。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比如说葡萄酒里面的赤霞珠,这个品种的选育就是非常成熟的,而且是非常受认可的,做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比较稳定,接受度也是比较高的。
【解说】:如果桑椹品种不一样,每批果子品质参差不齐,那做出来的酒或者饮料,味道就总会发生变化,这批这个味儿,下批又变了。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我们就要像学习葡萄酒工业一样,对品种的筛选、原料的把控,包括栽培模式 等等都需要借鉴学习
【解说】:也就是说,想要做出高品质的桑椹酒和饮料产品,桑果的品种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行。
带着这些想法和要求,马永昆找到了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专家帮忙,让他们给推荐好品种。可是,刚开始也不顺利。蚕研所试验基地,生长着近2000个桑树品种,他们有一个庞大的基因库,可符合马永昆要求的品种,还真不好一下子从里面对号入座。
【采访】中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 刘利:传统我们原来育种都是为了养蚕来育种的,培育的桑树品种要求产叶量比较高,对桑果原来是比较忽视的。
【解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蚕研所的专家们,开始把科研方向往果桑品种上侧重。
【采访】中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 刘利: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向多元化方向的一个发展,果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这个工作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介入这个领域,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试验过的品种,应该有二三十种,但是我们最后筛选下来,适合酿酒或者做桑椹果醋,桑葚饮料的,最多也就那么三到五种。
【解说】:蚕研所的刘利博士又按照马永昆老师的要求,继续从基因库选育,用了2年时间,终于找到一个味道甜、产量高的果桑新品种。于是专家开始找有头脑,有眼光的农户来一起试种。镇江江心洲的农户季春忠,就是最早跟马老师试种新品种的其中一个。季春忠在镇江江心洲有10亩桑园,换了新品种以后,结出的果子,口感非常好。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从它的外形形状来看,你看我们这个果子,我随便摘一个给你看,你看它的凸起,它成熟了以后有这个凸起,一粒一粒的,常规的桑果品种是没有这个凸起的。光洁度没有我们这个品种亮 ,它的果肉,浆,吃到嘴里面像蜂蜜一样很甜的。
【解说】:江心洲小岛离市区近,环境好,果子甜了,来季春忠园子采摘、游玩的人多了起来。这让以前卖不出果子的季春忠,特别高兴。
桑果的口感好了,甜度上来了,周边农户也纷纷效仿。可是种了不到三年,季春忠和其它人的园子里,原本紫黑发亮、晶莹剔透的小桑果,却变得苍白僵硬,落得满地都是。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很严重啊,从上到下全是白的啦,很惨。
【解说】:更让桑农闹心的是,之前这些桑树跟普通桑树没什么区别,眼瞅着快到桑椹成熟的时候,它们却像示威一样,齐刷刷地变成了白色。
桑果虽小,颗颗牵动着桑农的心啊。从上一年春天精心照顾到现在,家里收入全靠它了,老人的温饱,孩子的学费,一家人的温暖就指望着桑果卖钱了。可偏偏在最后关头,钱的来源说断就断了。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那一年也是白忙啊,损失了有十来万块钱吧
【解说】:桑椹突然变白,到底是怎么啦?咨询了蚕研所的专家,果农们才知道,他们的桑树摊上大病了。
总的来说是由真菌引起的,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病,原来种蚕桑的时候种植户也遇到过,只不过那时候,这都不叫事儿。
【采访】中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 刘利:它不会感染到叶子上,对采叶为目的的,基本没什么影响
【解说】:养蚕采桑叶的时候,果子白了就白了,落了就落了,无所谓,也没有引起果农的重视。那这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采访】中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 刘利:真菌本身有个感染循环的过程,它感染桑果,随着病果落到地上,它就 在地里面形成菌核,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里面的孢子就会出来,再进一步感染新开花的果子。
【解说】:菌核病,也叫白果病。桑果成熟有个过程,一般从绿变成红,然后长成紫黑色。感染白果病的桑树,能照常结果,可果子一直不会变红,到后期慢慢膨大发白直到脱落。一般到这个时候,桑农才意识到,果子出毛病了。
【采访】中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 刘利:因为它发病比较集中,在桑果成熟的那个时期集中爆发,前期你也看不出来。
【解说】:如今,养蚕的少了,很多农户改种果桑,要的就是桑果,这病一下子就变成致命的了。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果桑好种,好长,只要你管理好,就是这个病,这个病爆发的话,基本上损失都很大。
【解说】:因为白果病出现症状比较晚,一旦感染上基本就没得治了。所以让这病闹的,换了果桑新品种的农户,刚看到点希望,又变得愁眉苦脸了。
马老师也没想到,这些愿意跟自己试种新品种的农户,积极性刚被调动起来,又遭受了打击,这让他感到很内疚。必须帮农户尽快解决病害问题。
治病就得先找病根儿啊,这白果病到底怎么来的呢?其实,这病跟镇江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有关。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传统的那个,一亩地他们栽600多株,但是我们通过这几年观察下来,一个是通风不好,密度大。
【解说】:传统种桑,桑树密集,桑叶产量高,也不爱生病,这对于光要桑叶的没问题。但是树叶太密了不容易通风透光,高温高湿容易滋生病菌,里面的桑椹可就受不了了,特别容易生病。解决办法就是赶紧把密度降下来。
季春忠听了专家的建议,把桑园进行了改造,原来一亩果园种六七百棵树,现在只种百十来棵,大大降低了密度,既通风又透光,果子不仅不得病,还结得特别好。
可密度低了以后,树就长得高大。这样问题又来了,结在高处的果子够不着,采摘又成了问题。
【采访】中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博士 刘利:桑树的发条能力比较强,生长势也比较旺,每一年的生长量都很大。
【解说】:桑树,要是由着它性子长,能长成高大乔木,所以为了保证采摘,每年还要给它们剪枝。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种果桑呢?后来,专家们从葡萄架上找到了灵感,给桑树搭架子,让桑树像结葡萄一样结桑椹。
枝条顺着棚架延伸,照样可以多结果,同时还不会往高处跑,这样既降低了密度,还方便了采摘。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桑椹种植户 季春忠:通过这几年摸索下来,我感觉3米的行距是最理想的,就像我们这种行距,这样便于通风透气,果子的口感也好。
【解说】:果桑不生病,就不用打药,这样还种出了绿色健康的桑果。在种植户季春忠的带头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上了果桑新品种。面积大了,产量高了,除了采摘季节卖鲜果,剩下的也可以送到加工厂去加工。在寻找优秀果桑品种的同时,马永昆还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出了一套专门发酵加工桑椹的工艺技术,解决了很多加工难题。
【采访】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马永昆:桑椹不容易保藏,有很大难度,加工难度更大。比如说做酒的话,它遇到很多问题,如果完全采用葡萄酒的加工工艺,对它的营养损失比较大,做出来的风味儿,特征也是不太明显的。
【解说】:马永昆选用新的菌种来发酵桑椹,同时采用超高压技术解决了果酒饮料分离沉淀的难题。但是这些仅限于实验室,离产业化还有一大段距离。
正在这个节点,马永昆偶然碰到了一个人,让他离重新振兴当地桑产业更近了一步。
赵孝建,一直在做小浆果的加工,蓝莓树莓黑莓饮料,做过很多,可桑椹酒从来没敢涉及。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某桑果加工企业负责人 赵孝建:桑椹加工难之又难。出现什么问题,第一稳定性,第二风味没法保证,第三营养流失。
【解说】:但是赵孝建对桑椹的文化和价值非常认可,觉得桑椹产业的开发,既有底蕴,又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某桑果加工企业负责人 赵孝建:很多提出来 “沧海桑田”,而不是“沧海稻田”桑的文化是很深的,我们是站在老祖宗的肩上和它的文化范围之内, 再去做,得到一个提升。
【解说】:赵孝建认识了马永昆老师,马老师给他推荐了桑椹新品种,让他做出来的桑果果汁,原汁原味,口感非常受欢迎。而同时,马老师和赵孝建合作,把他的试验室果酒加工的成果转化出来,在加工厂得以扩大生产。经过他们长时间的试验和改进,真正高品质的桑椹酒产品出炉了。
马永昆老师加工桑果酒的成功,整个果桑加工产业的发展,让原来那些种老品种、卖不出果子的农户看到了希望,在马老师的动员下,他们也想尽快更换新品种,争取来年也有个好收成。
【主持人】:葡萄酒能和高雅品味连在一起,桑椹照样也能走起高端路线。桑椹品种好,风味和营养都能得到保证,再加上先进的发酵手段,解决了加工难题。桑农的果子不愁卖了,小小桑果的事业越做越甜蜜。